010-89177861

万安公墓张璐不一样的设计灵感,墓型设计师

进入四月,万安公墓的工作越发忙碌,4月3日早上,张璐刚走进业务大厅没多久,就被几位家属拦住,咨询墓地事宜。虽然手头还有事,她依然将家属引到咨询台,耐心答疑。沟通,是她的基本功。作为一名墓型设计师,她负责万安公墓里的墓碑修缮和设计。这项工作需要提前了解家属需求,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和想法,最后让双方达成共识。

工作沟通中

张璐说,墓碑寄托着家属的哀思,甚至是一个家族的精神的延续,我要做的就是尽量沟通,让家属满意,但同时也不破坏墓园的环境,保持万安公墓的整体风貌。

20岁入行跟着师傅“学艺”

2002年7月,毕业于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的张璐来到万安公墓,成为李大钊烈士陵园的讲解员。三个月后,因公墓业务部门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年轻的张璐想尝试一下,从此进入业务岗,这一干就是18年。

“我上班那会儿墓碑设计根本没有文字性的成系统的教材,全都是靠老师带,手把手地传授经验,一点一点地扎实积累。”她说。

“业务组的老师傅们基本都带过我。”她回忆,那时候,每一次接待家属,师傅们都会带着这些年轻人,量地,再进行沟通。师傅们的言传身教,让她收获颇丰。从最基本的接待客户,到如何与人沟通、介绍墓碑产品,再到后来的丈量土地、学习画图,她一步步向墓型设计师靠近。

然而,这些变化家里人并不知情。“我父母一直以为我在这里做讲解员,我也没和他们细聊过我的职业,直到后来有一次父母过来北京帮忙带孩子,才知道我的具体工作。”张璐说,一开始确实不知道该如何跟人描述自己的职业,“不过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大家更了解你的工作,父母也逐渐理解接受了,跟人介绍时就很坦然地说我是墓型设计师。”

潜心钻研五年成业务骨干

工作中

墓型设计师是技术工种,需要手上能画,实地能量,嘴上也要能说,因此,学成出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为了这个目标,张璐走了五年。

“老师傅对我们的要求就是放手大胆去做,犯错也不怕,只有多做才能快速成长。”她介绍,除了潜心练习画图、测量等必备技能,平时她还特别注意积累,每一个学习机会都不放过。有时去香山、植物园,就会特意看看里面遗存的老墓地,比如植物园的梁启超墓园,就是学习的对象;看书的时候,也会研究历史书籍中有关墓碑的记载。有一次民政局组织在清华大学进行技能培训,课余时间她还特意去看了校园里的名人墓碑。

为了跟上时代,她还学习了电脑绘图。“那时候年轻,又赶上电脑普及,师傅们就希望我们多学一门技能,于是就跟着机房老师学习各种绘图软件。”

五年之后,她成长为业务骨干,到2009年,她成了业务组长。

张璐说,自己能走到今天,离不开以前师傅的传帮带和单位的培养。现在,她也像以前师傅们那样,不断为单位培养新鲜力量。

为让家属满意有时画十几稿设计图

作为墓型设计师,张璐首要的工作就是与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的期望。但万安公墓作为北京最早的现代型公墓,历史久远,风格传统庄重,如何既让客户满意又保持公墓风格整体一致,就成了设计师面临的难题。

刚开始独立接待客户的时候,张璐经常会被家属问住,家属也认为她年轻不愿意沟通。“被家属怼过一两次后,我就跟着墓地施工队的师傅看他们现场干活,问为什么这么做,都有哪些工序,还有不懂的就问老师傅或上网搜,甚至跟家属请教。”

把墓碑设计相关的领域都研究透彻了,她心里就有底了,家属再问的时候不仅对答如流,还会给他们建议。

“墓碑寄托着后人对先人的哀思,我会尽量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万安公墓特殊性,修墓会面临方方面面的限制。”张璐举例,比如有家属希望墓碑材料用浅色石材,他们就会从专业的角度去解释,公墓里老树特别多,又高又大,易滴树油,浅色石材时间长了会容易被腐蚀变得斑驳,建议换成深色花岗岩材质,不仅耐腐蚀,与墓园整体风格也一致。

“大多数时候家属都会理解并采纳我们的建议。”为了让家属更加满意,每一个墓碑的设计稿都会经过一遍遍修改,“有时七八稿,多了十多稿,深夜赶稿更是常事。”但张璐从不觉得麻烦,正因这份认真好学,她还与很多家属成为了朋友。

墓碑设计与保护生态要结合
与家属交流

做了十几年墓碑设计,张璐认为,设计墓碑与其他设计工作不同,不能标新立异,为了创新而创新,这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尤其像万安公墓这样的老墓园,整个风格环境非常古朴庄重,一个造型新奇的墓碑摆在那儿会显得很突兀,破坏环境和谐。”

虽然负责墓地业务,但是每次在和家属沟通时,她都会先问对方是否愿意生态安葬。她认为随着时代发展、观念转变,人们会越来越接受不保留骨灰的方式。“以前说的时候都会被一口拒绝,现在就会有一些家属愿意接受或者进行考虑,一些人还会主动来咨询。”

张璐透露,未来在墓型设计方面,她和同事们希望向小型化、艺术化、精品化方向发展,通过墓型设计风格的改变,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本季热卖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