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9177861

四川红原老红军父子接力义务守护烈士陵园40余年

 央广网红原9月10日消息(记者 王晓蕾)在四川省红原县的一座烈士陵园内,安放着来自解放军各个部队189名烈士。守陵人罗建国每天一大早都会到这个陵园来转转,哪怕只是除除杂草、捡捡垃圾。

 

  

 

  红原县烈士陵园(中间为罗建国) (摄影 张克清)

 

  28岁接替父亲看守这座陵园,这份工作他已经干了20多年。

 

  “我把自己的电话写在陵园的墙上,来扫墓的人就可以随时联系我,我好给他们开门”,罗建国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笑着说到,“现在扫墓的人多了,我住的地方又在陵园的转角处,我怕他们找不到人,进不去大门”。

 

  

 

  守陵人罗建国 (摄影 王晓蕾)

 

  罗建国的父亲罗大学是一位老红军,当年跟随着红四方面军走过草地,后来因腿负伤脱离大部队后,便留在红原这里安家落户。

 

  离开了部队的罗大学,因为红军的身份,被安排去看守烈士陵园,这一干便是20多年。1995年过世前,他把这份工作托付给了他的儿子。

 

   九死一生的“死亡草地”

 

  罗大学,1918年生于四川省巴中市,1933年在家乡参加红军。1935年跟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在天全县和敌人打了了一场遭遇战,子弹打穿了他的右腿。拖着受伤身体,罗大学仍然拄着树枝跟着大部队来到草地,从毛儿盖往黑水方向行进。

 

  

 

  罗大学的身份证件(摄影 张克清)

 

  草原的环境异常的艰辛,一天多变的气候;随时都会把人吞进去的“死亡沼泽”;饥饿、毒气…肆意的掠夺着战士们的生命,更何况是身负伤病的罗大学。

 

  “每当谈到草地这段经历,父亲都会哭的泣不成声”,罗建国说,“太苦了!前面的大部队走过之后,他们再过去的时候,连野菜甚至是草根都没有了,能吃的只有黄泥巴、树皮、树枝和树根。好不容易看到的野菜,战友们吃了都中了毒。夜里天气寒冷,只有单衣,根本睡不着,就直接躺在草地上盼天亮。加上高原缺氧,父亲的很多战友都死在了这片草地上。”

 

  罗大学的腿本来就已经负伤,整日又泡在沼泽地里的有毒的水里,以至于后来整条腿完全化脓,无法继续前进。离大部队越来越远的他,最后无奈一个人流落在了草地的半路上,但幸运的是他得到当地村民的救治。

 

  

 

  罗大学的流落红军证明书(摄影 张克清)

 

  在村民的照顾下,罗大学的身体逐渐痊愈,便留在了红原。

 

  守护陵园寄托哀思

 

  1952年,中央慰问团来到红原地区,提出让罗大学去北京工作。但是他却拒绝了。因为这里不仅救了他,也埋葬了与他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最珍贵的战友们。

 

  1980年,他开始义务看守红原的烈士陵园。“父亲曾经说过,是这些烈士替我们打下了这么好的生活,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罗建国对记者说。

 

  

 

  罗建国拿着父亲生前的证件(摄影 刘志)

 

  在罗建国的印象里,看守陵园的父亲早晨几乎不睡懒觉,一早起来便去陵园除草,捡树枝,把每个墓碑擦得干干净净;如果有人来扫墓,他也是随叫随到。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他过世,甚至在病床上,他还曾嘱咐过罗建国别忘了去陵园那边整理整理。

 

  守了20多年的陵园,在罗大学感到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前,他把罗建国叫到了床边,他希望他死后儿子能够替他去守护这座陵园。

 

  “开始我是很不愿意的,”罗建国对记者坦言,“我当时想,凭什么我要在这里义务守护陵园?”

 

  

 

  陵园旁边罗建国的家(摄影 王晓蕾)

 

  “但是,父亲对我说,你说你凭什么,那这些躺在陵园里的只有18、19岁的烈士们呢?他们为了什么牺牲呢?你生在新中国,吃穿不愁,这可都是这些烈士们打下来的,可不能忘记”。

 

  父亲的话说动了罗建国,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他辞了在修配厂的工作当了一名守陵人。这一当,又是20年。

 

  

 

  陵园墙上的罗建国的电话号码(摄影 王晓蕾)

 

  每天早晨,罗建国会像父亲那样,去陵园转转。他说最近的工作很忙,节日的时候很多人过来扫墓祭奠,也有很多人过来寻找自己的亲人。

 

  陵园到了关门的时间,结束工作的罗建国走回了拐角处的家里,只留下了陵园墙壁上的一串电话号码。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可能固守清贫的守在烈士陵园40多年的罗大学和罗建国同样也是。

 

本季热卖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