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9177861

[社论]治理殡葬业乱象:破除垄断重于观念引导

 

 昨日是传统的清明节,参与祭祖、扫墓等活动的人自然是络绎不绝。而在近些年来,每逢清明时节,社会上关于殡葬行业暴利的讨论就会骤然兴起,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有媒体报道,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墓地“限售”,各地墓地价格高涨的势头则依旧凶猛。以北京为例,目前已经存在不少百万元级的家族墓地,有些墓地每平米单价在20万元,已经超过了北京最高的房价。而在上海,全市可用做墓地的面积为7500亩,但目前仅剩下2000亩,预计上海现有的公墓资源将在十年内全部耗尽。

 

  疯涨的墓地价格让人愕然,也不禁引来网民们“清明时节雨纷纷,一问墓价欲断魂”这样的调侃。人们开始惊呼,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死不起”的时代。“死不起”一说当然有夸张成分,因为很多城市对于经济困难家庭办理丧事都有一定的补贴,但不可否认的是,殡葬费用已经成为一笔相当大规模的费用支出,殡葬业的暴利远超房地产行业。

 

  关于殡葬行业暴利的形成,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殡葬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导致城市居民需要从市场去购买服务,这一过程带来了服务种类以及价格上的差别,一些讲究排场的服务开始涌现,攀比之风迅速拉升了价格;其次是殡葬行业本身的市场化不彻底,即仅仅是服务买卖双方发生交易行为,但殡葬服务的经营权依旧还处于垄断状态。对殡葬行业负有管辖职能的民政系统,不是设立一个殡葬行业的“准入制度”,而是将其转为“独占经营权”,甚至,有些地方的民政系统官员还兼任殡仪馆馆长,完全是政企不分的情况。

 

  的确,一个巴掌拍不响。造成殡葬行业暴利的结果,绝非政府、市场或民众一方可以导致,而必然是三方彼此交缠所引来的。如果遏制殡葬行业暴利这一命题成立,那么对策自然要从上述两点原因开始切入。其一是“厚葬”风气浓厚,攀比之风带来了规模庞大的“情感消费”需求。一些人一方面持有“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更有借机展示“孝心”,收获社会赞誉、艳羡目光的动机。

 

  对此,民政部门已经在数年前开始倡导“生态葬”,诸如树葬、壁葬、花坛葬、海葬等环保方式的出炉,既节约了土地占用,又可以减轻家属的负担,唯一需要考虑的是,生态葬势必考验现代人们的安葬观念。从长远方向看,这当然是值得提倡的,但与此同时,观念的变迁必然有一定的过程,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除了改变观念,革除目前殡葬行业的垄断经营方式也非常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民政部门的官员非常清楚,倡导生态葬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墓地在日趋减少,市场的需求却在不断膨胀,在目前经营权保持垄断的情况下,通过鼓励一部分人生态葬既可以赢得保护生态的美名,又可以节约更多的土地用以销售,从而赢得更多的利润。整个过程中,政府从未成为输家,政府永远都站在赢家的方阵。

 

  因此,问题到了这里变得非常明白,即殡葬服务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本应实现“去商品化”,即由政府提供最基本和均等的公共服务。但鉴于个体需求不一,可以由市场提供一定比例的差别化服务,但前提有二:首先是政府永远不能成为市场的主体,而只能作为监管者的形象出现;其次在于政府应当将市场化带来的收益补贴公共服务,而不是进入自己的小金库。

 

  要而言之,殡葬业有暴利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无法向所有人提供最基本的“死得起”的服务;办丧事出现攀比风气也无可厚非,只要攀比之风不影响基本服务的价格,而是在市场领域内波动即可。故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倡导殡葬时的环保观念固然重要,但破除垄断显得更为亟须,否则,观念变革不过是为垄断暴利铺路罢了。

 

  (原标题:[社论]治理殡葬业乱象:破除垄断重于观念引导)

本季热卖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