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9177861

海葬:生命的另一种告别!

2019年3月13日,近年来,一种被称之为生态葬的殡葬形式出现。生态葬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海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从土葬到火葬是一场革命,从火葬到生态安葬也是一场革命。只是倡导,而非强制。

海葬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的举办海葬活动。茫茫沧海寄情思,将骨灰沉入大海,完成他们生前投怀碧海,魂归自然的遗愿。

宣读祭文,举行默哀礼,亲属用白色丝带系住可降解骨灰罐,再捧上一捧菊花敬献在降解罐上,在鲜花和亲人的祝福声中,降解罐被缓缓放入大海——这就是海葬的一个过程。

关于海葬,很多人以为现阶段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其实海葬的历史十分的久远,它最早起源于北欧海盗,并成为海上最古老而哀痛的仪式。海葬最初的仪式十分的简单,它以小船载尸,挂上风帆,乘着落日的余晖,驱使西行,任其在大海中漂游。

后来在逐年的演化中,便为军队所用,早年,舰上人员死亡的时候,若尸体无 法运回陆地安葬,他们则会在海上举行海葬仪式。

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逝世后的骨灰撒海方式,开辟中国海葬的先河。

刘少奇生前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在他死去后,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到海洋里,不要留存人世........

无论是选择直接撒入大海、葬在树下,还是选择能够降解的骨灰盒,最终是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殡葬方式可能正渐入人心,但这样的最终形态却让人们无法下最后的决心。

没有了“入土为安”的过程,总让人无法安心,“生离死别是难免的,但是需要有一个精神上的托付,寄托哀思。”

对于这样的疑惑,一位曾经两次跟随逝者家属去往大连参与集体海葬活动的记者为媒体进行了解答,“逝者家属选择海葬也都经历了心理斗争,但是在参与海葬后,都觉得这种方式非常震撼人心,更有仪式感。”

大连港有殡葬专用码头,海葬船会前往大连老偏头海域,海葬正式开始后,家属们依次登上船尾,将海葬降解罐放入海水中,望着缓缓沉入海底的降解罐,逝者家属们眼含泪水与逝者告别。

“亲人啊,我们永远还念你!虽然你魂归大海,但我们知道你曾来过这世间,你曾爱过这世界,如今你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去,正是你对这世界最后的担当!”

国家倡导生态安葬,可追溯到1956年,151位老一辈党和国家高级领导干部签名倡议身后实行火葬,不保留遗体,不建坟墓,由此拉开了我国殡葬改革的帷幕。

曾有国家领导人带头呼吁火葬立法,到如今推出首个绿色殡葬专门文件,殡葬改革伴随着“叫好不叫座”的现状,已推进了整整60年。“从土葬到火葬是一场革命,从火葬到生态安葬也是一场革命。”

除了人们意识还没有跟上,相关部门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全国,海葬、树葬、花葬等形式也在2000年前后逐渐出现,但是都经历着起起伏伏——

1989年3月26日,广州在白云山脚下划地150亩,取名“思园”,率先全国首创树葬。“每棵树下安葬一具骨灰,不到10年场地就饱和了,随后在两棵树间埋,2000年又满了,最后设法密集安葬。”2012年,“思园”已满,广州暂停树葬。

青岛市海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首次公开海葬使用的是北海舰队“天目山号”登陆舰,搭载了55位逝者骨灰盒150余位亲属。随后的几年,因为没有专门用于海葬的船只等问题,海葬活动一度中断。

2013年广西北海第一次举行海葬仪式时,租用出海船只成了工作人员的大难题。船主们一听说是为了骨灰撒海,纷纷紧闭大门,甚至一度出现“船主答应出借船只,但船员们集体罢工拒绝驾船出海”的情况。

民政部对殡葬改革的表态,有种“持久战”的味道:殡葬改革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触及人民群众思想和价值观的最深层面,要注重措施配套、政策衔接,要稳步推进、持之以恒。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体面的离去,即便是逝去, 也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记得你。正如《环梦巡游记》中所说,当世界没有人怀念你的时候,你就真的消失了。

我们不得不面临我们自己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土地资源紧缩、环境污染严重……

海葬、树葬等生态葬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条解决之路,只是我们在生死面前,无论年龄大小,都像一个手足无措的孩子,仿佛永远都准备不足。

当我们做出最终抉择时,希望大家都能对这个世界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本季热卖公墓